关于加强村工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http://www.ybxww.com 2010-9-6 来源:四川省总工会

日期:2009年11月17日   来源:四川省总工会  

关于加强村工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四川省总工会课题组

农民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村工会组织的作用,努力为农民工维好权、服好务,把村工会建设成为农民工值得信赖的“农民工之家”,是各级工会应该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新课题。今年,按照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李登菊同志的重要指示,省总工会组建了课题组,深入资阳、内江、泸州、宜宾等地进行了调研,组织基层工会干部、农民工等召开各类型座谈会10多个,走访群众310多人,在掌握第一手材料基础上,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成效及特点

近年来,全省各级工会在同级党委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加强村级工会建设,把农民工团结在工会周围,为服务农民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成效

会员队伍不断壮大。我省是农民工输出大省,全省有47264个建制村、4847个社区,2008年转移和输出农民工2002万多人,实现劳务收入1077亿多元,居全国之首。2006年,按照全总的总体部署,各地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源头入会、属地管理、联动维权”和“条块结合,城乡一体,形式多样,全面覆盖”的建会和农民工入会工作思路,强力推进了村级工会建设,工会会员队伍明显壮大。截止目前,全省已建村级工会32327个,组建率达64%;建成社区工会4076个,组建率达84%;发展农民工会员达658万多名。

组织建设逐步健全。按照《四川省总工会关于村级工会建设和发展农民工的意见》和“先组建、后规范”、“党建带工建,党工共建”的要求,各地充分依靠和发挥村党支部现有阵地的综合效能,加快了村级工会建设步伐。目前,南充、遂宁、广元等市的村工会基本做到了有牌子、有场地、有制度、有会员基本信息档案;村工会主席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工会委员会中均有农民工委员,在企业较多的村设立了专职工会副主席,做到了办事有人员、管理有制度、活动有阵地。

权益维护力度加大。按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方针,各地村工会把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作为村工会工作的重点,通过发放维权卡、赠送维权手册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工维权知识的宣传,喊响了“农民工维权找工会”;完善维权网络,实行“双向”维权,协助农民工追讨工资和工伤赔偿等,切实保障了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得到了农民工的肯定和拥护。自2006年以来,全省印制了200多万份维权卡赠发给了外出务工农民工。成都、德阳、绵阳等市加大维权知识宣传,发放《维权手册》、维权卡,公布维权电话,加大了农民工维权力度。安县村工会自2006年以来,参与农民工工资、工伤、工亡等维权案件169件,追讨维权金额670.4万元。内江市村工会仅2008年,为农民工维权达320件,先后为28名农民工追讨企业拒付工伤赔偿金、欠薪等288.2万元。

培训工作有力推进。各地村工会根据农民工技能知识欠缺、就业渠道狭窄的实际情况,深入开展“送技术、学技能”和“岗位练兵”等活动,积极向农民工宣传党的政策、普及法律知识,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农民工劳动技能、保护能力和维权意识。今年,全省举办农民工各类培训班623个,培训农民工60548人次。资阳市总工会2008年在全省率先建立了8个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和8个返乡农民工“培训基地”。攀枝花、乐山、雅安等市村工会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和农家书屋,组织农民工学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知识。泸州市纳溪区各村工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农民工培训16期4625人次,促进了农民工就业和新农村建设。

困难帮扶深入开展。各村工会自建立以来,积极筹措帮扶资金,对生产生活困难的农民工、困难农民工家庭及其留守儿童、老人等开展帮扶活动,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体现了工会大家庭的温暖。2009年1至7月,全省开展农民工生活帮扶和维权服务达21.5万人次,发放帮扶资金1381.106万元;帮扶农民工实现就业达14.9万人。内江市2008年以来,全市村工会为农民工送温暖、发放慰问金70余万元,对3000多名困难农民工会员实施了助学、助医、助困、法律援助等,送帮扶资金40多万元;其东兴区双才镇十字村工会,组织成立了6个帮扶组,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为47名留守儿童、38名空巢老人上门服务12次,解决具体问题15个,捐款捐物2000余元。

(二)主要特点

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各地既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协调推进村工会建设;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在有条件、外出务工人员多、村办企业较多的村建立工会,着力吸纳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资阳市总工会在2006年掀起了建立村级工会的热潮,通过试点示范、宣传发动,截止2008年底,组织农民工入会60.8万名,全市在2811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级工会,实现了全覆盖。内江市总工会采取因地制宜、分批推进,重点在城镇周边务工人员较多的社区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村建立村工会,避免了“空壳”村工会的存在。

维护权益与帮扶服务相结合。各地村工会在发挥职能作用上,既注重对农民工工资拖欠、工伤事故赔偿追讨等权益的维护,又注重对外出务工农民工家庭的困难进行帮扶,让农民工会员真正感受到了工会是“农民工之家”和工会“大家庭”的“温暖”。2008年,安岳县村工会开展了“农民工维权年行动”、“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家园创建行动”、“特殊困难农民工重点帮扶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四大行动”,编织了服务农民工维权与帮扶的“一张网”。

健全组织与建立机制相结合。各地在大力推进村工会建立时,十分注重把加强村工会班子建设、会员队伍建设与建立村工会维护机制、帮扶机制、管理机制等相结合,促进了村级工会标准化建设,村工会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资阳市雁江区在抓村工会组建的同时,坚持把工作机制建设作为重点,建立了《会议记录簿》、《“送温暖”扶贫助困记录簿》等,规范了村工会帮扶、维权、培训等日常工作;据调查,雁江区479个村工会,规范运作达41%,比较规范运作的达46%,有26个村工会被评为“先进农民工之家”。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省村工会组织迅速建立,农民工会员队伍不断壮大,村工会深入开展维权帮扶系列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省是农业大省,经济基础薄弱,外出务工人员多、流动性大,村工会建立时间短,还存在以下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宣传深度不够。不少村工会宣传不到位、认识不统一,农民工入会积极性不高,入会率低。特别是在村级工会筹建期间,由于大量务工人员外出,难以延伸宣传“手臂”,加之普遍采用会议、广播、宣传资料等传统宣传模式,致使乡村干部和广大农民工对组建村工会的目的、意义及工会职能职责、作用发挥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够,认识不深,部分村民认为入不入会无所谓,导致了农民工入会率普遍偏低。据调查,富顺县能起步工作的村工会占50%,能够创造工会工作亮点的村工会仅占20%,处于被动工作状态的占30%。

固本强基不够。一方面,组织建设有待加强。不少村工会仅有工会的牌子,无班子、无工会专兼职人员;有的村级班子换了,村工会班子却没有及时补选;不少村工会委员会是委任制,没有进行选举,农民工对村工会委员会知晓度不高。部分村工会主席对于如何搞好村级工会工作,怎样当好村工会主席很茫然,对于工会工作相关的知识知之甚少。不少村工会工作思路不清晰,村工会干部业务不熟悉,工作处于被动状态,甚至是“休眠”状态。大部分村工会干部为兼职,无法用更多的精力干工会工作。另一方面,运转经费缺乏保障。启动经费不足,村工会组建启动经费虽然省、市(州)、县(市、区)给了一定的补助(500—1000元/村),仅够制作牌子、印章和购置部分办公用品。村工会自建立起,没有任何工作经费来源,日常工作无钱开展。村工会干部没有任何报酬,村工会干部从事工会工作都是讲奉献,既无工资又无补贴,工作积极性不高。

维权力度不够。一是维权意识淡薄。相当部分农民工对自己有哪些合法权益、如何维权知之甚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没有及时向村工会报告。二是维权机制不够健全。大部分村工会对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仅做到有反映才维权;不少村工会在维权工作上,对上级工会依赖性大,未能主动维权、科学维权、依法维权。三是维权成本高。因农民工会员人多、面广、分散、情况复杂,增加了人力成本;加之,省际、市际间的维权联动机制还不健全,程序繁琐,时间漫长,异地维权费用高,给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带来了较大阻力。

机制创新不够。一方面,外出农民工管理难。外出农民工分散,流动性大,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有的在离村前加入工会,有的是回乡探亲时加入工会,还有的是加入了务工当地的工会组织,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没有把自己所在的地点、单位、有无被侵权等方面的情况报告给村工会的意识,村工会无法准确登记,难以实施动态管理。村工会会员基本是外出务工人员,“空巢”家庭居多,村工会在开展组织培训、工会活动等方面,人员难集中,活动开展困难。另一方面,工作机制仍不完善。不少村级工会存在“重组建、轻作用发挥”的问题。对农民工家庭(留守老人和儿童)缺乏长效化的帮扶举措和服务机制,帮扶单位和帮扶者大多采取送钱送物等形式解决一时困难。

三、思考及建议

农民工是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会组织的新成员。为进一步加强村工会建设,切实解决农民工外出务工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为农民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特提出如下思考及建议:

(一)抓关键---进一步加强村工会建设的领导。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工会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中国工运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加强村工会组织建设,关键是自觉坚持党的领导,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工会组织开展工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一是进一步提高对村级工会认识。加强村级工会建设,应不断加强村工会作用、地位、职能等宣传,提高群众对村级工会的认识,增强群众加入工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基层干部对村级工会的认识,在支持村级工会工作和建设上进一步加大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强村级工会建设的领导。力争把村级工会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积极探索有条件的乡镇建立乡镇总工会,切实加强对村工会工作的指导、协调,使村工会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工作定位,切实履行职责。三是积极争取把工会工作融入新农村建设。农民工是新农村建设的的重要力量,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有效维护,农民工的创造才能是否得到尽情发挥,将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积极协调乡镇党委、政府把村级工会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中统筹考虑,赋予更多职能,搭建村工会发挥作用的平台,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抓基础---进一步加强村级工会组织建设。加强村工会组织建设是工会建设适应新时期党的新要求的需要,是从组织上保证工会组织、引导、服务和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职能作用的发挥。一是进一步扩大村级工会覆盖面。进一步落实《四川省总工会关于村级工会建设和发展农民工会员的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在有条件的村建立工会,努力提高村级工会的覆盖面,并逐步实现在全省所有村建立村级工会组织,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组织到工会中来。二是加强村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结合省委组织部在全省推进一村一大学生,一村一驻村干部的要求,把进村大学生和驻村干部作为村工会主席或副主席的候选人,把工会工作纳入对他们的培训和考核范围,加强村工会力量。加大村工会干部培训,协同党的组织部门,每年培训兼职村工会干部三分之一,争取三年实现把村工会全部轮训一次的目标,不断提高村工会干部的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把一些企业和职工比较多的村工会改建成村工会联合会,进行职业化村工会干部试点。三是加强村工会建设分类指导。在考虑村工会干部队伍构成、能力素质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整合县、乡、村工会职能职责,有利于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原则,制定村工会建设分类指导的意见。重点指导大中城市城乡结合部的村,大力发展所属地企业的职工入会、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和帮困救助;对远离城镇、经济落后,以外出农民工为主的村工会,指导它们从源头发展农民工入会、做好农民工会员的会籍管理、动态掌握农民工就业和权益受侵害情况,及时沟通信息等。

(三)抓重点----进一步推进村级工会制度建设。加强机制建设是是推进工会工作的重要保障。一是探索建立农民工会员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农民工入会和管理的新方法,改变当前农民工形式上入会、松散入会的现状。健全完善农民工“一次入会,持证接转,全国通用,进出登记”制度,加强农民工会员的管理。建立健全外出务工会员档案,关心外出务工会员家庭留守人员,并记录在案、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建立健全农民工维权协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和劳动保障、安监、法院等部门密切配合的农民工维权协作体系,形成农民工维权合力。建立健全农民工输入地、输出地维权机制,加强信息通报、联席会议、劳资纠纷协调等方面的沟通协作,有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工会城际异地协作联动维权机制,减少维权成本,提高维权实效。三是探索建立村工会运转保障机制。在各级工会上解经费中按一定比例安排村级工会工作经费,积极争取政府对村级工会工作经费的保障和支持,调动村级工会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村级工会“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

(四)抓效果----进一步发挥村级工会的作用。加强村级工会建设,最终目的是发挥村级工会组织、引导、服务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重要作用。一是示范带动。在所建村工会中全面开展建设“合格村工会”活动,省市县工会联合考评,以会籍管理、信息畅通、维护农民工权益情况等工作作为考评的主要内容,对一部分基础工作扎实,作用发挥较好的村工会实行表彰,以奖代补,大力扶持,力争3-5年时间,在全省建成1000个示范村工会,进一步带动村工会建设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二是维护权益。积极了解农民工就业、生产生活状况等信息,第一时间掌握农民工合法权益侵害情况,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力度,减少农民工的经济和其它损失。进一步加大农民工思想道德、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普及力度,大力提高农民工维权意识、合法权利的保护意识。三是帮扶困难。结合村民外出务工需要,联合相关部门定期举办专门培训班或以会代培训的方式,加强农民工文化知识、就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关爱留守家庭人员的生产生活,定期组织人员上门助耕、服务;组织志愿者关心留守儿童成长,在“金秋助学”活动中重点资助困难农民工子女;动员农民工参加“新农合”保险和女职工大病互助保险,尽力减轻农民工医疗负担;时常关注农民工和留守家庭人员的变化,对生活十分困难的及时通过帮扶中心送温暖、献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