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求发展 努力推动四川工会工作实现新突破
http://www.ybxww.com 2010-9-6 来源:四川省总工会

日期:2009年10月28日   来源:四川省总工会 

以创新求发展努力推动四川工会工作实现新突破

四川省总工会调研组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工会工作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创新,工会组织才能更好地好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工会工作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2009年全省各级工会在省委和全总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大胆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经验束缚,在保持已有成绩、挖掘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思路、创造新方法、彰显新特色,使工会多项重点工作的内容、途径和成效都有了较大突破与发展,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和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适应新形势,在应对危机服务大局中彰显工会积极作用

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去年年底以来,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受了近几年最为严峻的挑战。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和新要求,各级工会抓住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两大机遇,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的积极作用,以实施“灾后重建作贡献,同舟共济保增长”劳动竞赛为主线,以提高职工素质为核心,以推进就业援助行动为亮点,把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任务上来,不断开创群众性经济技术工作新局面。

——有效开展灾后劳动竞赛。开展劳动竞赛,是我国工人阶级在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举,是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和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具体体现,也是工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途径。四川各级工会围绕恢复重建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推进“灾后重建再立新功”劳动竞赛活动,在产品更新换代、节能减排、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技能人才培养使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竞赛。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有12981家参加竞赛,参与面达90.17%以上,参加竞赛的职工达到336万人(次)以上。在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工程专项竞赛中,全省有582项重点工程参与其中,占已开工建设项目的71%。同时,各级工会还围绕“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省区”的目标,积极开展“我为节能减排献一策”百万职工提合理化建议活动,深入实施职工“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推广行动。据统计,全省有20个市(州)和3380个企业设立了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义务监督员人数达5527人。

——突出抓好职工技术技能提升。提高职工技术素质,是工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四川省各级工会大力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努力抓好技术工人在岗培训、练兵比武以及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培训就业工作,把造就高技能人才与普遍提高职工技能水平结合起来,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今年2月,省总工会启动了四川省职工(农民工)技能“大培训、大比武、大提升”行动,及时制定了我省职工(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四大目标任务。一是实现“36611”目标,即帮助3万名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为6万名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开展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向6万名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完成培训有技术等级的技术工人1万名,帮助10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二是开展“三个百万”活动,即开展100万职工技术培训、100万职工技术练兵、100万职工技能比赛;三是实施“技能培训走进灾区”计划,为灾区免费培训1000名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四是贯彻落实全总“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依托农民工业余学校,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工会文化活动室等职工活动阵地对80万名农民工开展基础性培训。截止今年8月,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开展职工技术练兵比武活动的市、州和产业共56个,涉及石油、冶金、军工、机械、纺织、电信、航空、餐饮、邮政等35个行业。开展技能大赛的企业达11752家,比赛工种达147个,109.22万名职工参加了各个层次的比赛;组织开展技能培训9837期,培训职工达115.4(含8万农民工)万人次,培训工种227个;27843家企业开展了岗位练兵,参加职工达215.07万名。

——积极推进就业援助行动。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5.12”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就业形势的影响与冲击,省总工会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把“就业促进行动”作为工会惠民行动的重点,针对今年以来农民工大量返乡、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城镇下岗失业增多的现实,就重点群体就业状况集中开展了专题调研,并结合调研情况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促进就业工作。今年1-3月,开展了“春风送岗位”、“工会就业援助周”等活动,组织专场招聘会近百场,帮助12万职工与用工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实施“情系灾区、促进就业”大型招聘会活动,共提供建筑、机械制造、电子、食品、服装、保险等各类岗位6万多个,7.1万人进场应聘,5.07万人洽谈咨询,1.306万人达成求职意向,并促成天津、江苏等省(市)与我省部分地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确定了长期劳务对口协作;推进“灾区就业帮扶爱心行动”,帮助11.5万名灾区职工(农民工)到对口支援省市转移就业;积极开展“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召开困难职工家庭大学生招聘会,组织就业岗位6700个;动员一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单位和荣获劳动模范称号的企业家帮助困难职工子女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就业岗位2508个。各级工会组织还充分利用惠民帮扶网络和培训阵地资源,切实加强岗位援助和就业指导,实现培训、就业、劳务输出一条龙服务。省总工会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期限和费用,向各市州发放了价值达3000万元的免费培训券6万张,职工(农民工)可凭券到工会指定的培训机构接受相应的就业培训。

二、实施新举措,在主动依法科学维权中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是工会做好其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能否把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好、引导好、发挥好,既是新时期衡量工会工作的重要标准,也是其安身立命的命脉所在。全省各级工会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抓住《四川省职工代表大会条列》实施的有利契机,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以开展“共同约定行动和工资集体协商“百日攻坚行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活动为载体,积极推动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的建立与完善,大力推进职代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促进了工会维权工作的全面、纵深推进,取得了维护职工权益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及时部署“共同约定行动”。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四川省总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止滑提速、爬坡上行、加快发展”的要求,主动与四川省企业联合会/四川省企业家协会协调,发出《同心协力、奋力爬坡、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共同约定行动”倡议书》,联合开展“共同约定行动”,倡议各类企业及企业工会和广大职工通过开展共同约定,达成四方面的共识:一是坚定信心,采取积极措施,与广大职工共渡难关,共谋发展。二是带头履行社会责任。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不因国际金融危机等原因作经济性裁员。因金融危机暂时停产致部分职工无法工作的企业,采取培训、轮休、待岗但保障职工基本生活等多种措施,不把职工推向社会,不把困难留给职工家庭。三是稳定工作岗位。暂时停产企业组织职工学习和培训,以储备人才的形式迎接经济回暖;受金融风暴影响不大的企业,积极腾出岗位,吸纳社会失业人员,减轻社会压力。四是协商确定薪酬,及时发放工资,做到职工工资收入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目前全省已有5574家企业参与“共同约定行动”,帮助职工(农民工)稳定就业岗位近80万个,“共同约定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大力实施工资集体协商“百日攻坚”行动。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我国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适应了我国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和劳动关系深刻变化的需要,是协调和稳定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实现工会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重要手段。在2008年12月22日至2009年3月31日的一百天中,省总工会联合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企业联合会/省企业家协会,开展了以“要约协商,工资共决”为主题的工资集体协商“百日攻坚”行动。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重点协商工资增长幅度、分配水平、年金和福利,以及改革和完善工资分配机制等;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重点协商工资支付办法、基本生活保障等;公司制企业突出分配关系协商,协商重点放在股息、红利与职工工资的比例关系上,正确处理好按劳分配与按资本、技术、管理分配的关系;非公有制企业重点协商工资水平正常增长以及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等。为推动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省总工会列出300万元专项奖励经费,对灾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区域(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活动开展较好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经过全省各级劳动关系三方和企业劳动关系双方的共同努力,目前全省签订集体合同企业达30767家,覆盖职工330万人,国有及其控股企业和已建工会的非公有制企业工资集体协议签订率分别达到77.47%和74.55%。全省签订工资集体协议的企业达10209家;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1007份,覆盖企业12012个,覆盖职工74万。

——深入贯彻《四川省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职工民主管理是职工以主人翁的身份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民主管理,行使民主管理的活动。实行职工民主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职工群众当家作主的表现。今年1月1日,《四川省职工代表大会条例》正式实施,省总工会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广泛深入宣传普及,各级工会积极争取同级党政部门的支持,在巩固国有企业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依法推进非公有制企事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建设。目前,全省已建立职代会制度的企事业单位达到33244个。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403个,为总数的98.5%;非公企业13256个,为已建工会、具有一定规模非公企业的55.5%;在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中有15585个实行职代会制度,达总数的95%。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厂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推动厂务公开工作深入开展,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有关方面齐抓共管、工会组织具体动作、职工群众全员参与”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全省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实行厂务公开制度的达98.4%,事业单位实行事务公开的95.2%,非公企业实行厂务公开的10880家。以《公司法》为依据,进一步促进和推动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公司依法建立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同时倡导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建立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对已建立了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的公司,帮助他们从制度上、内容上、运行机制上不断加以规范完善,切实发挥职工董事、监事的作用。目前,全省建立职工董事制度的企业2180家,设立职工监事的企业3998家,分别占公司制企业的78%和94%。其中,工会主席经职代会选举进入董事会的占设职工董事单位的82%,工会主席进入监事会的占设监事单位的80.5%。

三、扩展新领域,在全心全意服务职工中深化帮扶工作效果

做好帮扶工作是工会推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参与社会管理和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工会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增强工会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举措。全省各级工会充分发挥工会贴近职工的优势,切实把推动解决困难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会帮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密切党与职工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途径,不断拓展帮扶范围、完善帮扶方式、提高帮扶水平,全省工会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惠民帮扶网络不断延伸。各级工会坚持以加强惠民帮扶中心建设作为深入实施工会六大民生行动的有效平台,积极推进惠民帮扶中心建设向县、乡、社区延伸,逐步形成了以市级为龙头、县级为枢纽、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基础的惠民帮扶网络。今年一季度,县级惠民帮扶中心增加27个,乡镇(街道)惠民帮扶工作站增加64个,社区(村)惠民帮扶工作站增加379个。在加快发展中心全覆盖服务网络的同时,注重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利用政府公益性岗位,“公招直管”一批专职人员,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业务精通、乐于帮扶事业的高素质帮扶队伍,并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健全竞争激励和考核考评机制,不断提高帮扶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帮扶资金统筹管理,在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中,坚持严格遵守财务制度,使用全省统一的《困难补助资金发放凭证》和《困难补助物资发放凭证》专用票据,确保帮扶资金、物资发放有序规范,提高使用效益。截至今年一季度,各级惠民中心资金投入已达1.04亿元,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增幅;接待人次数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特别是劳动就业窗口求职登记人次数增长幅度最大,同比增加30多万人次;惠民诊所、惠民药房、惠民超市三大阵地为困难群众提供便利服务,优惠金额达200多万元。

——“送温暖”实效不断增强。各级工会将“送温暖”活动作为困难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创新工作内容和途径,在机制上从走访慰问发展为经常化、制度化和社会化的帮扶工作,工会“送温暖”品牌效应得到了充分发挥;在方式上实现了因人施助多样化帮扶,做到区别情况、分类帮扶、注重实效、标本兼治;在内容上从单纯的生活救助向政策、岗位、培训、医疗、助学、文化、物资、资金等帮扶方面延伸,促进了职工队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2009年元旦、春节期间,各级工会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把党政所需、职工所盼和工会所能结合起来,深入开展了送温暖和与受灾“三孤”人员共度佳节活动。省总工会组成12个慰问团,走访慰问具有代表性的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通过开展拜年、团年、文艺表演等多种方式对“三孤”人员进行心理抚慰和慰问帮扶。据统计,两节期间共筹集资金2.18亿元,增率17.2%;共走访慰问困难企业8314户、困难职工35.45万户。其中,慰问因金融危机造成困难的职工6.56万人,发放款物2349万元,为他们提供岗位1.79万个,技能培训1.82万人次,为4000人追讨欠薪956万元,为8530人接续了社会保险,确保了全省困难职工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全省工会建立了51万个困难职工档案且全部录入数据库,并以困难职工档案为依托,做到对困难职工有困必助,完成了对困难职工特别是灾区17万户困难职工送温暖全覆盖的工作目标。

——“金秋助学”形式不断创新。困难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职工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切实解决我省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全省各级工会不断创新金秋助学形式,拓宽金秋助学活动领域,加大助学资金投入,形成了工会主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成为工会帮扶困难职工工作的优势品牌。今年针对四川灾后重建任务艰巨的实际情况,省总工会继续把“金秋助学”作为全省工会“六大惠民行动”的重点工作目标狠抓落实,通过创新结对帮扶、心理帮扶和地震灾区帮扶等形式,使金秋助学活动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效果,实现了“确保全省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工作目标。据不完全统计,截止8月底,全省金秋助学活动,共筹集资金4973.18万元,已发放助学款4627.82万元,资助困难职工子女34820人,其中困难农民工子女13794人,全省困难农民工子女资助比例达40%。

四、拓展新思路,在解决组建重点难点中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

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是充分发挥工会在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重要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全省各级工会深入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主动适应当前发展变化的形势,进一步理清工会建设发展思路,大胆创新不同职工群体工会工作的工作载体和工作手段,不断扩大工会覆盖面,增强组织凝聚力,努力为工会组织全面履行职责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双措并举、二次覆盖”工作全面铺开。为扎实推进“双措并举、二次覆盖”工作,省总工会从四川行政区划多、职工人数多特别是农民工人数多、乡镇(街道)及村(社区)基本建立了工会组织的实际,提出了推进“双措并举、二次覆盖”工作要与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会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思路,要求各地工会加强与地方党委的协调,促进各乡镇(街道)落实至少一名干部专职从事工会工作。在坚持和完善由村(社区)支部书记担任工会主席的同时,抓住本地实施“一村一名驻村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机会,力促将这些驻村干部、大学生作为村(社区)工会主席(副主席)的候选人,将工会工作纳入对他们的目标考核,不断提升村(社区)这一级工会的干部素质和工作水平。在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会的基础上,根据这些区域内企业多少、职工人数、工作开展等情况,按照可能、必要、适当的原则,建立适当层次和数量的基层工会联合会,再通过职业化的工会干部推进区域性或行业性职代会、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劳动争议调解制度不断健全完善,真正使基层工会“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

——出租车企业集中建会行动扎实推进。为最大限度地维护出租车行业职工队伍和社会的稳定,省总工会将推进出租车企业建会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出租车企业集中建会行动。各级工会积极加强与交通、建设等部门的联系,对本地出租车企业的出租车数量、分布情况、所有制性质、从业人员数量、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等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摸底,并制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进度计划。为争取出租车企业和职工对建会工作的支持,各地还通过电视、广播、网站,出租车公司声讯电台等各种途径,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建出租车企业工会100余家。

——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工作多措并举。今年是我省灾后恢复重建和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时期,各级工会高度重视基层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工会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一是继续抓好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等规模大、影响大的企业工会组建工作,充分发挥这些企业建会的带动和示范效应,促进其他组织建会工作的开展。二是坚持紧扣当前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的薄弱环节,紧扣影响当前社会和职工队伍稳定的关键领域,切实开展建会工作。三是注重在劳务输出公司、家政服务公司、保安公司等中介组织中开展工会组建工作,把通过中介组织从业的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四是注重充分发挥已经建立的工会组织的作用,将同用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各类职工及时发展为工会会员。五是坚持在工会组织体系、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组建方式和会员管理上进行一系列创新,采取行业联合工会、区域联合工会、楼宇工会、商场工会、一条街建会、人力资源市场工会、工地工会、小区工会等多种组建形式,将在大量小而分散的私营企业就业以及被个体工商户雇佣的各类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六是注重发挥村工会的作用,从源头发展农民工入会。七是全力推动灾区工会组织恢复重建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加强调查摸底,准确了解掌握工会组织因灾受损情况和灾后重建项目开工情况,积极与有关方面协调,配齐缺额工会干部,进一步推进工作恢复、阵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