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 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http://www.ybxww.com 2010-9-6 来源:四川省总工会

日期:2009年9月27日   来源:四川省总工会 

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 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关于我省工会“大学校”建设情况的调研

四川省总工会调研组

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全国总工会十五届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国工会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提出,“要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为了及时了解掌握我省工会“大学校”建设的基本情况,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努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中的重要作用,省总工会组成调研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走访、座谈讨论、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在全省开展了工会“大学校”建设及作用发挥情况的调查。调研组在21个市州、61个产业(局)工会、302个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抽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621份。

一、我省工会“大学校”作用发挥的现状

(一)积极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1、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卷结果显示,有52%的工会组织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活动,46%的职工不仅关心政治,而且积极参加。58%的职工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职工队伍整体是积极向上的,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热情,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比较健康。

2、及时进行形势政策教育。面对当前经济危机的冲击,全省工会组织积极帮助和引导广大职工,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理性分析当前形势,正确认识国际经济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积极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据统计,有60%的工会组织开展了形势政策教育活动,对国内外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比较了解或有所了解的职工达78%。

3、坚持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有51%的工会组织建立了职工思想情况动态分析及舆情反馈制度,有的放矢地抓好职工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在对本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评价的调查中:认为很好的职工占34%,认为较好的占44%,认为较差的仅为1%。

4、注重实施心理疏导。问卷统计结果显示,59%的工会组织开展了职工心理疏导工作,培养职工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有56%的职工与同事共事感到非常愉快,43%的职工感到一般;22%的职工对自己目前工作状况感到非常满意,69%感到基本满意。

(二)积极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工作,大力提高职工的技术技能素质

1、开展岗位技术比武、技能练兵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56个市、州及产业(局)工会开展了职工技术练兵比武活动,涉及石油、冶金、军工、机械、纺织、电信、航空、餐饮、邮政等35个行业。截止2009年8月,开展技能大赛的企业达1.17万家,比赛工种达147个,109.22万名职工参加了各个层次的比赛;有2.78万家企业开展了岗位练兵活动,参加职工达215.07万名。

2、实施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近五年来,全省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开展职工职业技能技术培训,加快职工队伍的技能化进程,对1000多万人(次)的职工进行了岗位技能培训。截止今年8月,各级工会组织开展的技能培训近万期,培训职工达115.4万人次(含8万农民工),培训工种227个。问卷结果也显示,79%的职工参加过职业培训。

3、推进“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技能型职工”活动。“创争”活动开展以来,全省21个市、州和46个省产业、企业集团都成立了“创争”活动领导小组,深入实施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广泛开展争当“创新能手”、争创“创新示范岗”和“创新型班组”、职工技术培训竞赛和师徒帮带等活动。许多企业还把职工学习培训作为企业与职工的“共同约定行动”的重要内容,通过提高职工素质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全省各级工会大力实施“职工书屋”建设,从2008年开始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省内尚缺乏读书条件的基层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建设2250个职工书屋,逐步形成广泛覆盖职工群众的工会读书设施网络。

4、强化职工队伍素质建设的源头参与。多年来,我省各级工会以加强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源头参与为切入点,积极推动企事业单位保障职工的学习权和发展权。问卷结果显示,有55%的职工知道职工培训落实和教育培训经费提取使用情况要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53%的职工知道职工教育培训内容被写入了集体合同; 72%的职工知道单位实行了技能水平与工资收入挂钩的收入分配机制;有60%的职工知道单位建立了职工素质档案或评估卡。

(三)积极开展职工科学文化教育工作,大力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

1、培养现代文明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在培养职工现代文明素养的工作中,有61%的工会组织对职工进行了家庭美德教育,60%的工会组织开展了社会文明素养和新市民教育,76%的工会组织对职工进行了健康知识宣传,58%的工会组织举办了科学文化知识讲座。成都市总工会联合相关部门,建立了“新市民学校”,帮助农民工提高面向城市生活所必需的综合素质。目前,“新市民学校”已建起20个培训基地,75个培训点,全市各行各业的190万农民工从中受益。

2、广泛开展职工文体活动。从调查结果看,38%的工会组织经常开展文体活动,53%的工会在重大节日开展活动。在最喜欢参加的活动中,49%的职工选择了单位工会组织的活动。在受访企业中,有10%的单位设有文体协会,主要有舞蹈、摄影、集邮、游泳以及各种球类等协会,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活动。

二、我省工会“大学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工素质提升和工会“大学校”建设投入不足

调查显示,在对目前影响职工队伍素质提升的主要困难的调查中,74%的工会组织选择了“经费”,有84%的工会组织表示当地政府(行政)部门没有补贴政策,培训经费有很大缺口。虽然大部分企业年投入培训经费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但在被访企业中,仍有部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未达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最低的仅为0.03%。

(二)职工素质提升的着力点不够均衡

大部分企业都将培训重点放在职工职业技能的提升上,对增强职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安全健康素质、社会文明素质、民主法律素质着力不够。问卷统计结果显示,除岗位技能培训外,职工对于法律知识培训的需求最大。但是当前,对于职工的民主法治教育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于下岗失业职工、农民工等弱势人群的普法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较多的是采取被动灌输的传统普法模式,效果不明显。

(三)职工素质提升规划、组织措施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1、培训供求错位。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培训工作没有建立在科学的需求分析上,对课程及设施也没有进行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只限于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不分类别、不分层次的“大一统”培训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2、培训方法不当。在培训方法上,大多以沉闷单调的课堂传授方式为主,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不够,从而产生枯燥、效果不好的弊病,使职工失去对培训的兴趣,大大降低了培训的吸引力。这种传统培训方式的循环与反复, 难免出现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上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与培训效果不成正比的现象。

3、培训监督不足。一些企业重视培训的前期准备、策划和选择过程,而当进入实施阶段时,却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培训一旦开始后就很少有人过问,直到结束时才进行简单的考试。许多职工都是被动的学习,没有主动地参加到培训中去,培训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监督。

4、激励配套缺位。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真正建立和实行技能人才晋升制度、职业技能鉴定计划、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高技能人才津贴制度、首席技师制度等现代人才管理制度。有40%的职工表示单位没有建立职工素质档案或评估卡。在建立了职工素质档案或评估卡的企业中,有16%的职工表示职工素质档案或评估卡未发挥作用。

5、工学矛盾突出。培训与工作的时间冲突历来是职工培训工作中难以解决的矛盾。职工希望企业把培训最好安排在工作时间内,而许多企业为了保证工作时间的充分,往往把培训时间安排到快下班的时间,甚至是加班的时间,工学矛盾突出。

(四)职工文化活动阵地日渐萎缩,职工精神文化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据统计,受访职工中认为单位文化建设较差有的14%,有53%的职工表示单位文化设施简陋,很少利用或没有文化设施。目前, 我省65%的工会组织没有直属图书馆,78%的工会组织没有直属体育场、体育馆,65%的工会组织没有直属文化宫、俱乐部。即使有文化活动阵地,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办学经费不足、教学内容陈旧、冗员增多、包袱沉重、摊子过大等问题的困绕,场地萎缩,功能减弱。

(五)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与新形势下工会“大学校”建设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工会干部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掌握劳动法律、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劳动保护知识和懂得宏观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较少。二是部分工会干部理论学习不够、知识储备不足,工作缺乏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习惯于沿袭旧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缺乏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地打开工作局面的魄力。

三、积极探索推进工会“大学校”建设的对策和途径

(一)多种素质教育并重,丰富工会“大学校”建设内容内涵

1、进一步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应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是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紧密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利用多种载体和形式,借助演讲比赛、辩论赛、宣讲团等手段,宣传、普及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知识。注意培养职工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依据职工心理发展水平,合理利用心理发展动力,调解职工心理矛盾冲突,培养职工优良的心理品质,使之转化为工作动力,促进职工身心健康发展。

2、进一步加强职工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提高职工职业技能素质,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工作。大力提高职工的技术技能素质,要紧紧围绕生产技术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以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为抓手,扎实推进“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主题竞赛活动和“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竞赛活动,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创新成果评选活动,引导职工学习业务、钻研技术,熟练掌握所从事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从企业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职工素质工程的新途径、新方法,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工作,针对不同职工群体的需求开展培训,达到需求互动,良性循环。在培训中要坚持做到程序化,加强对培训需求调查、制定培训方案、细化课程安排、确定师资力量、实施培训、培训效果评估、持续改进等各个环节的统筹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的效用。打造一批具备良好实训条件和培训机制,实现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就业推荐一体化的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人才培养的多重作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工会系统职工学校发展。结合灾后重建规划,省总工会将向6个极重灾区市(州)及39个地震重灾县投入1.8亿,通过“三中心合一”(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职工培训中心、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的模式,加快阵地重建。

3、进一步加强职工科学文化教育工作

经济体制的彻底转变,必须依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关键取决于职工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要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建立和完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为重点,深入开展“创争”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职工书屋”建设和职工读书活动,坚持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职工的原则,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不断完善对职工书屋的建设和管理,改善一线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学习条件,逐步形成阅读条件比较完备、广泛覆盖职工群众的工会读书设施网络。今年3月,省总工会联合省发改委、省文化厅,下发了《关于把地方工会文化活动阵地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各级工会将研究出台具体操作办法,加强地方工会文化活动阵地特别是重灾县(市、区)的工会文化活动阵地的建设和改造。大力塑造职工文化品牌,加强各具特色的职工文体团队建设,充分运用各级工人文化宫、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等平台,培养和凝聚更多的职工文化体育人才,创造更多积极向上、职工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新形式,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4、进一步加强职工安全健康教育工作

维护职工安全健康是实现企业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要继续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引导广大职工自觉树立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的观念和意识,认真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责任感和职业安全卫生素质。把职工健康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职工积极参加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健康体检、全民健身等活动,积极向广大职工传播健康新理念,普及卫生防病的知识,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进一步加强职工社会文明教育工作

广大职工群众的文明素质作为城市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载体,其建设水平决定着城市文明程度和文明创建水平,影响着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要在职工中大力倡导文明礼仪教育,通过公共秩序、礼仪、环保等诸多方面的培养,营造学礼仪、用礼仪、讲文明、树新风的浓郁氛围,引导职工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不断增强职工的社会文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6、进一步加强职工民主法制教育工作

职工的民主法律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内容。创新学习宣传形式,重点抓好以《宪法》为基础的《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工伤保险条例》、《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增强职工的民主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要特别关注在法律诉讼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除普及法律知识外,应注重法律程序、法律手段的普法宣传,使他们能够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与合法权益。积极组织职工参与社会法治实践活动,教育引导职工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自觉抵制分裂国家、破坏安定和谐的各种思潮,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实现工会“大学校”建设的科学发展

1、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协调管理,努力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推进工会“大学校”建设工作的领导机构,主动争取各级政府、企业党政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成立工会“大学校”建设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工作的各类事宜,定期研究部署有关工作事项,形成工会“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阶段目标、实施内容、工作进度、情况反馈等环环相扣的长效管理模式。

2、健全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工会“大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为保证这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各级工会应加大资金投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推动和监督企业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合理使用,确保职工教育培训权利的落实。同时,要把职工教育经费使用纳入职工民主管理范畴,列入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的范围,明确规定职工使用教育培训经费的比例,并通过职代会报告、厂务公开、专项监督检查、职工代表巡视等途径,对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确保职工培训经费专款专用。

3、健全完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

根据工会“大学校”建设的目标与规划,建立健全各项目标管理与考核机制,确定工作目标管理和评估体系,量化工作指标。建立健全职工素质教育档案,记录职工参加教育培训和各类学习活动的情况,记录职工各项综合素质提升的情况,进一步推动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目标管理体系建设。要严格考核标准,强化考核监督,不断完善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运行模式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4、健全完善激励表彰机制

健全激励与表彰机制,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打破学历、资历、资格等条件限制,以能力和业绩考核为导向,逐步建立绩效优先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公开、平等、竞争和择优为导向,努力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才选用机制;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导向,努力形成与市场接轨的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内职工培训与岗位技能考核鉴定相衔接,与使用待遇相联系,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相结合。完善宣传选树机制,大力培养选树典型,定期对开展职工素质工程成绩突出、效果显著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推广一批深化职工素质工程、推进“创争”活动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营造工会“大学校”建设的良好氛围。

5、健全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手段用于工会“大学校”建设,协调和推动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工会“大学校” 建设。一是积极整合内部资源,加强工会系统职工教育培训阵地建设,努力挖掘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工会培训中心、职工技协等职工教育培训基地的潜力,加强硬件建设和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工会系统职工教育培训阵地的自身优势和规模效应。二是积极整合外部资源,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及各类高等院校、社会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实训基地和行业企业培训中心的合作。

(三)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为工会“大学校”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要着眼于推动工会工作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积极探索工会干部培训的新手段、新方法,加强各级工会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切实解决工会干部在思想、作风、能力、素质等方面与服务科学发展、服务职工群众、发挥“大学校”作用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建立完善工会干部的激励考核机制,以留住高素质人才、吸引高素质人才、激励高素质人才,稳定工会干部队伍。广大工会干部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对工会“大学校”建设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工会“大学校”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